当前位置:首页 > 机构 > 区域协作促进司 > 东西部协作
“五字诀”推动京蒙消费帮扶 助农增收行动走深走实
北京市充分发挥京蒙协作机制作用,以消费帮扶打响内蒙古“土特产”品牌特色,讲好“补、搭、推、销、带”五字诀,开展全链条式消费帮扶,深入推进京蒙消费帮扶助农增收行动,持续增强脱贫地区内生发展动力。
一、聚焦“补”,蒙品认定提升“土特产”品牌质量。北京市着力补齐内蒙古脱贫地区特色农畜产品市场短板,不断提高产品品质。一是强化政策资金支持。研究制定《“京彩蒙品”京蒙消费帮扶助农增收行动方案》,使用京蒙协作资金支持内蒙古区域公共品牌建设。全市4500家预算单位持续落实财政预算经费采购帮扶产品相关要求,动员干部职工积极采购脱贫地区农副产品。二是发布“京彩蒙品”名录。遴选具有内蒙古本土特色且产业覆盖面广、生产规模较大的特色农畜产品进入“京彩蒙品”名录,组织开展美食品鉴、集采推介、媒体宣传等系列活动。三是打造“百店千品”工程。北京17个区建立60家消费帮扶中心、20家特色餐饮体验店,帮助内蒙古脱贫旗县在京建设55家特色农畜产品直营直销店,展示展销千余种内蒙古特色产品,形成北京市区一张网、协作双方一盘棋的市场化消费帮扶营销网络。牛肉干、葵花籽、奶茶、酸马奶、沙棘汁等千余种爆款产品深受首都市民喜爱。“京彩蒙品”、“蒙品进京”相得益彰,成为内蒙古特色农畜产品的金字招牌。
二、注重“搭”,搭建平台有效对接流通体系。京蒙两地搭建特色农畜产品仓储流通平台体系,政府支持引导,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发挥行业协会作用,加快产、销地“两仓云网”建设。一是产销对接加快仓网建设。以北京市一级农产品批发市场为核心,搭建内蒙古农畜产品在京销售前置仓流通体系。支持企业在内蒙古东、中、西部运营三个农畜产品快递物流发货集中仓,降低农畜产品快递物流配送成本。组织北京新发地市场农产品“百王百强企业”在赤峰市、乌兰察布市等地挂牌成立农畜产品保供直供基地21家。二是物流云仓优化流通链条。线下安排政策资金支持“土特产”进京物流配送中心建设,线上推动京东等电商企业农产品仓网建设,在呼和浩特市建设“亚洲一号”智能物流园区,在相关盟(市)建立10个原产地云仓,旗(县、区)建立117个物流中心。三是干线物流提升流通效率。开通9条“点对点”物流干线,将北京—呼和浩特“冷链大班由一周两班升级为每日一班,将内蒙古绿色农畜产品发往全国140个城市的时效提升1天,缩短流通时间,节约物流成本。
三、突出“推”,展销推介促进绿品出塞。北京市不断加大宣传推介力度,多措并举推动内蒙古“优质农畜产品进京销售、辐射全国。一是以展促销推。在北京市及外埠地区举办大宗集采推介系列活动,推动“点对点”集采和跨区域销售。在北京、重庆等地举办“北京有约”“渝见京蒙”内蒙古特色农畜产品展销会,通过大宗农畜产品集采展销,积极推进“绿品出塞”。二是专项联动推。联合内蒙古协作地区先后在北京各区开展“内蒙古年货节”、“优品进机关”、“赤城峰味”等京蒙消费帮扶集采推介系列活动30余场,举办“双11”、“双12”、“618”内蒙古品类日、草原年货节、“羊帆起航、京东鲜到”羊肉节等活动,全方位展示内蒙古特色农畜产品。三是农文旅融合推。京蒙两地文旅部门加强合作,共同推出亮丽内蒙古现代草原发现之旅、醉美草原大兴安岭自驾之旅、红色兴安盟水韵阿尔山森林之旅等10条京蒙协作精品文旅线路,盘活文旅资源,挖掘特色民宿,消费土特产品,2023年京蒙两地游客互送超过1200万人次。
四、扩大“销”,拓展延伸产销合作链条。北京市充分发挥京蒙两地比较优势,结合内蒙古“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功能定位和首都农产品大市场需求,坚持市场导向,完善互利共赢产销合作机制。一是扩大销售链。线下推动内蒙古特色优质农畜产品进入批发市场、商场超市、机关事业单位、学校、医疗及养老服务机构、企业、社区,融入市民各类生活消费场景。线上发挥电商和新媒体企业平台资源优势,在节庆假日和商业时点举办内蒙古农特产品促销活动。二是拓展创新链。京蒙双方共同印发《京蒙协作蔬菜生产基地实施方案》,在内蒙古7个盟市31个结对旗县支持建设50个蔬菜生产基地,建设总面积超过1.5万亩,将京蒙协作蔬菜生产基地纳入北京市蔬菜基地外埠联动圈。三是延伸产业链。建立“京津冀蒙农产品产业联盟”,围绕京蒙协作展示米、面、粮、油、肉、蛋、奶、菜等“土特产”特色优势,打造京蒙协作六大产业集群,将内蒙古农畜产品销售融入“京津冀”农业产业协同发展,增强首都市场农畜产品供给能力,带动内蒙古农牧产业发展和农牧民增收。近5年,北京市累计帮助内蒙古完成特色农畜产品销售额超过600亿元。
五、强化“带”,联农带农增强内生发展动力。北京市做实做细联农带农利益联结机制,坚持以消费帮扶助推内蒙古脱贫地区提升内生发展动力,带动脱贫群众持续稳步增加收入。一是帮扶产品直接关联农牧民。坚持帮扶产品来自与农牧民特别是脱贫群众增收紧密关联的农畜产品和手工艺品,相关活动和政策向受益人数较多、带动成效较高、稳定可持续的农畜产品和单位倾斜。二是带动当地特色农畜产业发展。抓实特色产业提升行动,建立“龙头企业+村集体经济+脱贫户”产业联农带农机制,以销售端推动脱贫地区生产端延链补链强链,拓展原材料收购、资产性收益、特色种养殖、土地流转、劳务用工等增收途径,增加农牧民通过产业发展带来的收入。三是助推脱贫地区扩大就业。抓实劳务协作提升行动,形成岗位需求清单、岗位推送清单,强化劳务精准对接到位、技能培训到位、政策保障到位,通过消费帮扶增加农牧民就业岗位,提高脱贫地区就业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