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产业兴生态 全力推进定点帮扶工作取得实效
国家林草局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深化定点帮扶的重要指示精神,发挥林草资源优势,通过产业帮扶、生态帮扶等,助力5个定点帮扶县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一、强化定点帮扶组织领导。国家林草局党组高度重视中央定点帮扶工作,局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坚持每年带队赴定点帮扶县调研指导,深入基层协调解决问题,部署推进工作。坚持每年初制定年度定点帮扶工作计划,召开局乡村振兴与定点帮扶工作领导小组会议,将重点工作任务分解细化到各成员单位,明确目标任务、时间节点和责任人,建立工作台账,督导压茬推进。选派优秀干部挂职帮扶,实行省地县村四级挂派机制,选派3名副司局级干部赴定点帮扶县所在省(区)、市(州)挂职,帮助协调推进定点帮扶工作。挂职干部自带“粮草”,局里对县级挂职干部每年安排20万元工作经费,驻村第一书记除每年固定安排10万元工作经费外,单独安排资金补齐第一书记所在村运行经费缺口,减轻基层财政负担。
二、助力特色产业发展。安排中央财政林业资金,大力支持定点帮扶县发展油茶、核桃、笋竹、木材加工等产业发展。设立林业草原生态帮扶专项基金,帮助定点帮扶县建设就业帮扶车间。2021年以来,投入资金5700多万元支持定点帮扶县实施毛木耳、海花草、笋用麻竹、板蓝根等19个产业项目。连续派出青年干部担任贵州省独山县紫林山村驻村第一书记,接力打造海花草脱贫产业:第一任书记打基础,选定海花草作为产业脱贫的突破口;第二任书记连“三产”,对海花草培育管理、采收保存、烘干压缩、打包运输、产销对接和市场拓展等环节进行专题试验研究;第三任书记挖潜力,研究出畦上苗床种植海花草、畦间水沟种植水稻的栽培模式和“海花草+水稻”微套种范式;第四任书记强科技,制定海花草杂草防治、标准化栽培等技术规范,试制成功了全国唯一的海花草连续压缩打包机。目前,紫林山村整体发展海花草种植面积超6000亩,年销售额300多万元,带动群众户均增收3000元,海花草成为当地各族群众的“致富草”。
三、支持实施生态建设项目。加大资金支持力度,2023年安排定点帮扶县各类资金2.64亿元,支持定点帮扶县实施国土绿化、天然林资源保护、自然保护地及湿地保护等重点生态工程,当年完成各类造林任务27.6万亩。引进国家储备林项目贷款1.82亿元,支持罗城县、荔波县建设国家储备林,开展树种结构调整优化和森林质量精准提升。持续聘任1.6万名生态护林员,不断加强定点帮扶县生态保护能力。将贵州荔波、广西罗城纳入西南岩溶国家公园建设范围。
四、加强技术培训和科技服务。加强定点帮扶县干部人才培训,中国林业干部管理学院每年组织培训基层干部、技术人员、致富带头人。开展带货直播培训,探索新媒体销售农产品模式,培训200余名脱贫群众通过新媒体平台销售自产农产品。开展科技下乡服务,组织40余位专家成立4个林草科技服务团,赴定点帮扶县开展现场技术咨询指导、座谈交流、项目产业对接等林草科技服务活动,聚焦“西南地区林草特色产业发展实用技术”主题,在荔波县举办国家林草科技大讲堂,围绕油茶、五倍子、南板蓝根、灵芝等经济林和林下经济相关技术进行授课,以推动人才振兴促进产业振兴。